牧聲 – 蔡心平牧師 – 2015-11-22
我們都喜歡在聖誕提及的兩個名字是「耶穌」和「以馬內利」。
「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另外,23節又提到「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當神賜我們這個嬰孩,他其實是將自己賜給我們。這馬利亞的兒子並不出自約瑟(因此約瑟幾乎要跟她離婚),這兒子是屬於神的,是天父的兒子,在人類歷史中跟我們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
神與我們認同,祂以嬰孩姿態出現,不時要靠哭聲提醒母親餵養!長大以後,祂也有哭過,但祂哭的原因卻不是因為自己或自己的需要,也不是因為祂在逼迫中所受的痛苦。祂哭,因祂深愛我們,流著淚表達對我們的憐憫。
以下是神與我們同在的幾方面:
(1)他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傷痛、悲傷和軟弱。當痲瘋病人求耶穌醫治他時,耶穌深深地同情他,便醫治了他。今天在我們身處的社會當中,有許多人同樣地背負著沉重的包袱。若我們願意花點時間去了解,或者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在神面前的需要。
(2)即使耶穌處身於人群之中,祂仍然可以認出個別有需要的人。當耶穌和門徒離開耶利哥時,一個瞎子前來,耶穌便停下來關心他,並解決他的需要。此外,即使被人鄙視的撒該,他爬到樹上,耶穌抬頭對他說:「撒該…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這件事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使他從一味苛索,變成不斷的施予。他的創傷及罪行被暴露了,更得著清理。
(3)耶穌願意公開和坦誠地面對自己。在祂甚為憂傷時,可以放下自尊尋求別人的支持(太26:38)。在死前數小時,祂在客西馬尼園跟門徒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祂又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你和我今天可以完全信任祂。
耶穌從不盲目依從什麼公式或法則與人交往,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祂亦從不強迫任何人接納祂的宣稱,祂只等候父親的時間。唯一祂急切做的,就是跟天父祈禱。祂常常獨自祈禱,為到祂的工作和追隨祂的人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