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聲 – 蔡沛良牧師 – 2021-06-13
「我是誰?」(一)
當別人問「你是誰?」的時候,你一般是怎樣回答呢?「我的名字是 _ _ _。」接着,你可能會說:「我是某人的媽媽、孩子、爺爺或配偶 …。」或「我是某學院的學生,某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律師、文員或僱主…。」
這表面上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背後卻揭示我們怎樣看自己的價值或身份。我們當然可以輕描淡寫地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但若果我們細察這問題深層的意義,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很多人仍未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及身份,又或者有些人是窮一生的精力,為要是得到這問題的答案。主内的弟兄姊妹,到底你是誰呢?
曾任耶魯及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的盧雲 (Henri Nouwen),提出一般人以三種答案,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我的成就 — 我做過或正在做甚麼;
我的名聲 — 我在別人眼中是怎樣;
我的擁有 — 我有多少或甚麼東西。
讓我們先看看「我的成就」。對青、中年人來說,他們的事業或成就可能是給予他們身份的肯定。可是,以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來衡量其身份價值時,危機便出現了。那就是我們的身份價值,會像過山車一樣 — 時高時低。當得到晉升或有大展拳腳的機會時,我們定必雀躍萬分。但在事業上面對挫折,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或像在疫情中面對公司裁員時,我們便像掉進深淵裡一樣;這也是很多老年、退休及病患者所經歷的,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已沒有用了。
是的,有一天我們都會老,身體變弱,記性變差,或失去行動自如的能力。你認為以自己所能做的(包括事奉),來肯定自己的身份價值,這樣行得通嗎?弟兄姊妹,你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