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61 2 9331 4459
FAX: +61 2 9360 6020

Monthly Archives : September 2020

Home»2020»September

牧聲 – 陳靈光牧師 – 2020-09-27

  • Posted On September 26, 2020
  • Categorized In 牧聲

教會的目的為何?

上週, 政府宣佈了為澳大利亞提供環保能源持續供應的”路線圖”。該計劃列出了政府將為此進行投資或探索的各種技術支持。反對黨抨擊該計劃沒有目標, 因此是”沒有目的地的路線圖”, 即是一個“漫無目的之旅程”。 我覺得這批評可應用於今日的教會上, 包括CPC 在內。 教會中有很多活動, 原意是為造就信徒。然而,信徒和教會都常常忽視這些活動背後的目的和願景。我們 “參加教會”, 並參與各種活動, 已經成為了例行公事, 習慣, 或只是”應做的事”。我們也可能已經讓個人的動機取代了主建立教會的目的。”參加教會”成為了我們的沒有目的地的路線圖,一個漫無目的之旅程。

許多人將教會視為一個服務他們的組織, 認為教會應該衷心感謝他們的光顧。他們認為教會的目的是為了給他們提供娛樂性和感人的崇拜, 有責任激勵他們產生長進的意念, 為他們提供愉快的團契生活,並教他們的子女成為好孩子。一個敬虔的教會確實應該嘗試用這些方式為其成員服務, 但這些都不是教會的主要目的。教會主要不是一個為她的成員服務的組織, 而是由其成員組成的一支軍隊。這軍隊是擔付著重大任務的。”不要問教會能為你做什麼, 而是要問你要如何貢獻教會使她能成就她的使命”。這聽起來好像是陳詞濫調, 但所有教會成員都應該如此自問。這是一個士兵應該問關乎他/她的軍隊和國家的問題。

那麼教會的目的是什麼?主禱文給我們一個簡潔的答案, 固然應該應用在個人方面,更應該應用在教會層面: 使祂的名被稱為聖(榮耀祂), 並藉信徒使祂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同成就在天。這兩句小短語包含著聖經中對我們和教會的許多教導和命令,包括
• 「大使命」
• 教會成為一個合一和彼此相愛,屬基督的群體
• 作基督的真門徒
• 作世上的鹽和光
• 見証主等等

教會,既作為基督的身體, 其目的就是要像道成肉身的基督一樣與世界互動。這是要使祂的國降臨。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 所以讓我把它翻譯為具體的目標:
1. 維持群體崇拜, 使信徒在其中與主相遇, 因而被祂更新, 更重申他們對祂的委身。
2. 教導和裝備信徒並廣傳福音, 在教會內外培養能夠倍增的真正基督門徒(包括兒童)。
3. 作為世上之鹽和光影響社會, 維護公義。
4. 藉著我們被轉化了的群體生活向世界見證主救贖的大能。

CPC 在這四個目標上的表現如何?你能做什麼來幫助 CPC成為主所喜悅的教會?

牧聲 – 蔡沛良牧師 – 2020-09-20

  • Posted On September 19, 2020
  • Categorized In 牧聲

「哀慟的人有福了」

我們都會哀傷。然而,我們常常低估了它带给我們及我們身邊的人的影響。近期美国一项於疫情發生前的研究指出,有57%的美國人正在為過去三年內離世的親友哀傷。這意味著,在每兩個你所接觸的人中,可能會有一個正在哀傷之中。另外根據2019年澳洲國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一個親密友人的離世所带来的創傷,比從前所認為的創傷時間要長四倍。

除了死亡是讓人哀傷的原因之一外,還有更多我們未曾察覺的原因—例如失去工作、寵物、親密關係和健康。並且,現在的疫情也奪去人們通常擁有的自由、安全感和希望,這些都會在有意無意之間成為人哀傷的原因。可悲的是,大部份現今世代的基督徒,都沒有裝備好面對痛苦的哀傷和對失喪的哀悼。認為哀傷比正常時間長,便是非信徒的表現,這種想法,可能對於基督徒群體造成更多傷害。

每個人的哀傷都不一樣。沒有經過悲傷的整個過程,人就不能經歷只有神才可以賜予的安慰及平安(賽9:6)。我相信一個健康的,以致讓人得醫治和生命的基督徒的靈性生活,是能夠容許自己真實地經歷破碎,然後再面對面看見神(伯42:5)。

大受好評的作家路易斯(C S Lewis)在敘述他自己的故事的作品【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中把這一點表現了出來。這本書匯集了他悼念亡妻的日記記錄,為所有讀者打開一扇窗戶,了解他是如何明白怎樣處理妻子過世的哀傷,怎樣處理一些他頭腦上很明白,但從未真正自己去面對的事。這更是一個旅程,通過路易斯的信心考驗,帶領我們見證他如何面對自己的痛苦及失去,最後亦得到醫治。他領悟到:「神沒有在我的信心及愛心上嘗試作實驗,為了找出它們的品質—祂已經知道,不知道的是我自己。」他把內心世界敞開,向每一個願意發掘隱藏在哀傷中的恩賜的人發出了邀請。

悲傷和哀慟是可以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

牧聲 – 王琰 – 2020-09-13

  • Posted On September 11, 2020
  • Categorized In 牧聲

陽光明媚的主日早晨,你還坐在電腦前,或者拿起手機,參加教會線上的崇拜嗎?你喜歡就在當時觀看直播呢?還是另外找一個舒適的時間,回頭來看錄影?你常常看華人長老會的線上崇拜,抑或更樂意在網絡搜索你所喜愛的牧師傳道人的講道和崇拜?

持續不斷的疫情,正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習慣,敬拜和跟隨神的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你是否已經習以為常地打開電腦就參加崇拜?你習慣了通過各種視頻會議和弟兄姐妹們進行團契嗎?在體會了最初的興奮和方便以後有否略感線上會議的疲憊與懈怠?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沒有遭遇病毒感染,數個月待在家中,幾乎停頓的社交生活和戶外活動,讓人的身體和心靈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我們都需要重新調整和適應一番。

但是我們不可忘記的是,我們的神是不變的。無論是他對於宇宙萬物的掌權,還是他的慈愛信實和公義,都不曾改變。在千變萬化的世界和無從預測的未來面前,唯有我們的神最可靠。並且,他對於屬他之人的看顧和呼召,也不改變。無論何時何地,神未曾停止呼召他的兒女跟隨他,敬拜他。看似茫然又混亂的局勢提供了一個考驗我們信心的機會,無論是經濟上的需要,健康狀態的維持,抑或家庭關係的更新,你願意更依靠神嗎?你未來的希望,是不是仍然在神的身上?同時,過去我們被呼召要服事神,敬拜神,今天這呼召也沒有改變,如何在變化的環境裡堅持跟隨神呢?願我們時時檢視內心和行為,不管外面環境如何變化,我們與神的關係仍然繼續親密,繼續成長,因為神是信實的。

牧聲 – 許用香 – 2020-09-06

  •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0
  • Categorized In 牧聲

過一個「別緻的」父親節

今天是父親節,在這裏祝賀我們當中所有的父親節日快樂!

父親節的慶祝最初源於美國,因著一位姐妹在教會參加母親節感恩禮拜後,回憶起自己父親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也盼望能有一些方式紀念父親的付出。這個提議得到教會牧者的贊許乃至政府的支持。於是從1910年開始,他們就在每年六月的第三周主日慶祝父親節,這一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但為何澳洲的父親節卻是在九月呢?當我查找其中緣由時,得到的一個答案竟然是因為澳洲的上半年有太多的節慶假日了!事實就是如此:太多的節日未必是好事,反而會讓人產生「假日疲勞」。雖然,我們不太願意承認,但實際的情況就是,比起對一個節日慶祝意義的看重,應對過多節日的「權衡之計」反而更重要。

的確,現今的物質生活已經相當的豐富,甚至到了一個程度,若缺少感官的刺激、心靈的衝擊,我們似乎就難以意識到其中的特別含義了,因而也會很快將其遺忘。我們生活的節奏如今可能已忙碌緊湊到了一個程度,非要透過這些特定的日期來提醒我們,我們才恍然醒悟——“哦,對,就是今天,我要給爸爸一個驚喜!”

不可否認,在這個充滿商業化氣息的時代,連表達真實情感的一個時刻也難以脫身於被榨取商業價值的境地。此外,這個世界也常給我們灌輸一些觀念,即饋贈禮物是一個頗為「合理」且與時俱進的表達感謝的方式,因為這些禮物能讓人有內在需要的滿足。不知你是否覺察到,每逢我們需要表達這些情感的時候,我們已習慣將其寄放在一些物品上。而不知不覺間,我們的焦點也已經從彼此的情感上轉移到禮品的挑選上,有時甚至為選擇合適的禮物而頭疼。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需要的是最純粹的表達,禮物只是其中一種十分微小的媒介而已。

也許,我們今天需要更深地去思考:我們應當如何向至親的人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與時俱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那顆真誠的初心。與其費盡心機地挑選禮物,我們不如思想一下:我與對方的關係現在如何,我們又如何可以在關係上更進一步?

相比之下,一個溫馨的晚餐相聚、一個交心的電話交談可能會在我們生命中留下更深的印記。因為當我們回望,生命留給我們最深遠的珍貴,未必是哪一件昂貴的禮物,更多的可能是彼此心靈坦誠相交的時刻,就如我們今天紀念主耶穌、向父神感恩,不是借著哪一樣物件,而是在我們與祂的同在裏面表達出來。說到這裏,你又會如何慶祝今年的父親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