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61 2 9331 4459
FAX: +61 2 9360 6020

Monthly Archives : June 2021

Home»2021»June

牧聲 – 蔡小麗傳道 – 2021-06-27

  • Posted On June 26,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旅遊是一個很好的經歷,而我喜歡旅遊。走過不同的國家,我體驗新的文化、看到不同的風景。由於疫情導致的邊境關閉,我通過觀看 YouTube 來進行「虛擬的旅行體驗」。我不需離開舒適的家就可達到了。

我們很多人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疫情中, 情願留在家裡, 通過閱讀書籍、觀看 YouTube、紀錄片、電影、瀏覽別人社交動態的更新,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角度或體驗。這些虛擬體驗也可以是我們學習的途徑。

直到上星期我駕車前往堪培拉,我才意識到我錯過了重要的東西。我是到那裡的一間教會作分享。在路程上,我看到眼前的澳大利亞景觀讓我心裡感到溫暖,我真的至身其中。 YouTube上的「虛擬的旅行體驗」並不真實,它與真實的經歷是無法相比的。

如果虛擬的學習和虛擬的休閒體驗不如真實的,那麼虛擬的屬靈體驗又如何呢?

當其他人為我們祈禱時,我們可能持着一種「虛擬」或觀望式的態度就以為足夠。我們忘記了要透過為自己和別人的需要祈禱,聖靈才會在那時觸動並轉化我們的心。通過我們個人的祈禱,我們與神有甜蜜的契合。這才是真實的屬靈經驗。

當其他人分享他們如何順服神的話語時,我們可以得着一些「虛擬的門訓體驗」。我們甚至可能認同他們的經歷,並得到鼓勵。然而,我們可能沒有讓聖靈去改變我們的心。那些經歷就只是別人的,不是我們自已真實的經驗。

我們如何才能與主有真實的同行呢?

通過日常生活中與神的相遇,並且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遵循祂的話語,我們才可以經歷信仰裡的豐盛和甜蜜。我們若遵守耶穌的命令,就常在祂的愛裏(約15:10)。虛擬的屬靈體驗無法滿足我們。我們每天應問:「主, 祢要我今天在那一件事上跟隨祢去行呢?」

牧聲 – 張展熙傳道 – 2021-06-20

  • Posted On June 18,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年輕一代的栽培”

“我們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我們的教會?”。在我們的亞洲文化中,我們不善於將我們知道的神學傳給下一代。自從我投入全職牧養事奉以來,我一直被以不同方式地問及類似於上面標題的問題。在我事奉的第一個教會,我所事奉的英語堂中最年⻑的成員是 30 多歲,我的大部分會眾都是 20 多歲或更年輕的,如何動員他們將決定我們是成⻑還是滯不前。在我早期事奉的那些年裡,我對教會如何更好地裝備下一代成⻑為教會的⽀柱有兩方面的領會;我在有幸事奉的不同角色和亞洲教會當中得到這些相關的領會。

1.給他們一個參與的位置教會最常犯的錯誤之一(但實際無論是在科技、商業戰略還是非謀利機構等許多行業裏的發展都至為重要。如果我們只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為餐桌服務”而不是“坐在餐桌上”,我們最有天賦和熱情的人不是在其他地方獲得機會來表達上帝賜予的才能,就是我們培養出的門徒缺乏做有效決策的經驗。年輕的醫生需要多年的實踐,年輕的足球明星需要在球場上的實際參賽經驗的時刻,年輕的傳教士需要數百小時的講道經驗,年輕的領袖需要機會來建立他們的領導信心。

2.錯失時的回應和安全文化。年輕領袖沒有機會的原因通中更聰明、更有經驗的成員作出相對的回應和門徒訓練。失敗,而不是危險,實際上往往是反思和成⻑的催化劑。回想一下你最大的成⻑時期,不就是當你覺得你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時候嗎?回想我在之前事奉的教會,根據我自己和教會中任何人的評估,我最先的十次講道明顯的是在浪費空中的氧氣。一位會眾成員給我的回應之一是,“感謝你的講道, 我現在知道我需要自己閱讀聖經!”。我可以學習,但我當時不明白如何以有組織的方式討論或解釋經文。但當年也是在每次講道後,我的一位牧師導師都會和我坐下來,就我如何可以改進給我意見。正是通過這種回應文化,我才成⻑到有足夠的信心在監獄團契營、復活節公開聚會和維多利亞省的其他教堂分享講道。

結論:聖經中充滿了年輕一代承傳⻑一輩的恩典時刻。如果我們想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僅成為教會的⽀柱,更成為社會的⽀柱,我們需要給他們一個能參與的位置,讓他們有機會在失敗中成⻑。不要因為他們年幼而輕看他們,而要讓他們在言語、行為、愛心和純潔上做出榜樣。

牧聲 – 蔡沛良牧師 – 2021-06-13

  • Posted On June 11,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我是誰?」(一)

當別人問「你是誰?」的時候,你一般是怎樣回答呢?「我的名字是 _ _ _。」接着,你可能會說:「我是某人的媽媽、孩子、爺爺或配偶 …。」或「我是某學院的學生,某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律師、文員或僱主…。」

這表面上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背後卻揭示我們怎樣看自己的價值或身份。我們當然可以輕描淡寫地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但若果我們細察這問題深層的意義,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很多人仍未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及身份,又或者有些人是窮一生的精力,為要是得到這問題的答案。主内的弟兄姊妹,到底你是誰呢?

曾任耶魯及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的盧雲 (Henri Nouwen),提出一般人以三種答案,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我的成就 — 我做過或正在做甚麼;
我的名聲 — 我在別人眼中是怎樣;
我的擁有 — 我有多少或甚麼東西。

讓我們先看看「我的成就」。對青、中年人來說,他們的事業或成就可能是給予他們身份的肯定。可是,以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來衡量其身份價值時,危機便出現了。那就是我們的身份價值,會像過山車一樣 — 時高時低。當得到晉升或有大展拳腳的機會時,我們定必雀躍萬分。但在事業上面對挫折,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或像在疫情中面對公司裁員時,我們便像掉進深淵裡一樣;這也是很多老年、退休及病患者所經歷的,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已沒有用了。

是的,有一天我們都會老,身體變弱,記性變差,或失去行動自如的能力。你認為以自己所能做的(包括事奉),來肯定自己的身份價值,這樣行得通嗎?弟兄姊妹,你到底是誰?

牧聲 – 陳靈光牧師 – 2021-06-06

上個星期日是一個喜樂的日子,我們各會眾在128週年的堂慶中一同敬拜。回想主賜給我們教會豐盛的祝福,讓我們謙卑,並喚起我們作衷心的感謝。

主耶穌已教導了作管家的原則:「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8b) 所以,我們有兩個重要的原因,要竭力把華人長老會建立成一個討主喜悅並榮耀祂的教會:

(1) 回應祂對我們超過128年的恩惠。
(2) 去實踐主對我們作為祂管家和救贖之民的要求。

正如我上週日分享,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四章中提到,神為教會所設的模式可以總括為「在多元化中合一,為要使祂的子民在基督裏得以成長」。我們在腦海裡認同這原則是容易的。你或許會說:「我們教會能合一當然是好的。」,但除非我們能委身做到「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2-3),我們的合一,實際上只會停留於膚淺,不能超出在教會週年堂慶和教會聯合退修會等場合上做些象徵性的行動罷了。

讓我提出幾個切實可行的起步點,以深化我們在華人長老會的合一:

a. 在個別會眾中:
  i. 當我們聚集在一起時,例如在早茶和教會午膳中,有意不粘在我們慣常的小圈子裡,把握這些機會去認識其他人,特別是不同年紀組別的人。
  ii. 即使還未和對方成為朋友,或是你未感到有興趣與對方交往,仍须在基督裏視彼此以弟兄姐妹的身份彼此接待。
  iii. 下意識地去表達對他人的顧念和關懷,並有需要日七十盡可能提供實際上的幫助。

b. 在教會層面上:
  i. 上面a.i.到iii.點實踐於其他會眾肢體身上
  ii. 具體地去認識數個有足夠共同語言、並且是其他會眾的弟兄姊妹。關心他們的會眾、熱忱和事奉。為彼此的事工禱告。
  iii. 可能的話,個人、或更好的是鼓勵你的小組去協助其他會眾的事工;例如在他們的營會和福音活動等的特別聚會中,提供托兒、餐飲、交通接載等服務。
  iv. 會眾之間在事工上把握機滑聯手合作。例如在各大學校園迎新週作聯合外展;城鄉宣教;長者事工;新移民英語班等。
  v. 提供機會讓其他會眾參與在自己會眾的敬拜和其他活動上,例如給他們機會作「焦點分享」(“spotlight”),與你的會眾分享他們事工的喜與憂;每年幾次與其他會眾交換詩歌敬拜隊和/或詩班去帶領崇拜等。
  vi. 互相鼓勵,彼此學習,在我們自己的會眾中培育門徒。

我們不但要是聆聽主道的人,也要作委身的實踐主道的人。

願主為着祂自己的榮耀,繼續豐豐富富的賜福我們華人長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