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61 2 9331 4459
FAX: +61 2 9360 6020

Monthly Archives : October 2021

Home»2021»October

牧聲 – 蔡沛良牧師 – 2021-10-31

  • Posted On October 29,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神的國與靈命成長 (一)

許多初信耶穌的人都有疑問:「信了耶穌後,若靈命要成長,有哪些途徑?是否多到教會便是呢?」不過,倒有些到了教會十年、廿年或更久的信徒,靈命卻依然沒有長進。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熱心事奉的信徒,面對著靈命枯乾的情況,又或過著雙面人的生活;在教會裡常掛著「感謝神」、「讚美主」在咀邊,但回家後,卻面目全非。

原因是甚麼?可能因為有太多分心的事物。想愛神,但是又喜歡追逐金錢或名利;知道要靈修讀經,但又想多讀報章,或瀏覽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希望專心祈禱,但卻為晚餐而煩惱。除了分心之外,很多時,一般基督教會所宣揚的,只是一個赦罪的福音,甚或是一個「幸福音」,以致養成很多只想尋求幸福,或得到上天堂憑據的「教堂參加者」,卻未能培育出耶穌所要求的門徒!

究竟成為主的門徒是甚麼一回事?這與靈命成長又有何關係?讓我們看看舊約聖經一個常見的主題。舊約不同的書卷,都出現差不多一樣的說話:「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出6:7; 利26:12; 耶30:22; 結11:20; 亞8:8) 舊約聖經提及神與祂子民的關係,一直延伸到我們現今信主的人。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信靠耶穌便被「遷到祂愛子的國裡」(西1:13),成爲「神家裡的人了」(弗2:19)。新約福音書其中一個重點,是談及神的國。那裡提到我們的人生優次,「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太6:33);神的國也關乎神的同在,「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28:18-20);還有,「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17:20-21)。這些都說明神的國已來到,我們也已活在神的國裡。

盼望在這系列未來數篇的文章,與大家一同探討神的國與作主門徒的關係。

牧聲 – 陳靈光牧師 – 2021-10-24

  • Posted On October 23,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新冠」 信徒相愛測試

一周後,我們的一些崇拜將恢復實體聚會。根據政府規定,無論有否接種疫苗的人都可以參加。

這議題可能在我們的教會群體裡引起一些爭議:那些深信接種疫苗療效的人可能會認為不接種疫苗者不合理地提高了其他弟兄姐妹要面對的健康風險,而後者則會覺得因自己的信念或健康狀況不接受疫苗而感到受歧視。

首先,我們須了解政府在所設定條件後面的理由才作這辯論。衛生當局管理病毒流行的風險之措施是基於科學性的風險評估,即現既有超過80%可接種的人士已經接種疫苗,實體參與教會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已大幅度降低,而已接種疫苗的人即使受感染,癥狀也會是溫和的。在這了解下,已接種疫苗的人是否願意與那些沒有接種疫苗的人一起團契?而後者,儘管他們不相信接種疫苗的必要性,又是否願意考慮因他人的感受接受疫苗接種?這就成了我們之間彼此愛的考驗。

長老議會決定了遵守政府的規定,容許所有人參加實體崇拜,不論他們己接種與否。這是與澳大利亞長老宗總會的決定,以及澳大利亞主流基督教宗派領袖們,包括悉尼聖公會和天主教的大主教們之立場是配合的。他們強調,教會是一項「基要服務」,是所有基督徒都須獲得的權利。最近許多宗教領袖也簽署了一份聲明, 指出「拒絕人們獲得基督的信息是背叛了我們的救主和祂呼籲我們要高舉的一切。我們無法想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拒絕一個基督自己會歡迎的人。」

這就是我們作為基督的群體現在所面臨「彼此相愛」的考驗:

1. 我們這些深信接種疫苗是智慧之舉的人是否願意尊重那些基於自己的健康狀況或個人見解而拒絕接種的人,並將基督的愛向他們施與?這可能意味著要願意接受高於您想達到的健康風險程度,儘管那是衛生當局計算為可以接受的程度,並且/或忍受採取額外個人預防措施所帶來的不便(如常帶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及多洗手等)。

2. 那些對接種疫苗並不完全信服的人是否願意客觀地評估現有證據並重新考慮,或無論如何都接受疫苗以減輕其他弟兄姐妹可能的擔心?即使你不信任政客們對疫苗安全性的説法,也請考慮我們作為醫生的弟兄姐妹們的意見。他們只會以你和我們會眾的安全和福祉為念。

我祈禱我們能一同接受這考驗的挑戰,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以弗所書4:2-5。

牧聲 – 王琰傳道 – 2021-10-17

  • Posted On October 15,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這是悉尼三個多月疫情封鎖以後的解封第一周。雖然新冠疫情的陰影並沒有除去,但是人們迫切想回到原來生活的心情仍可見一斑。聽說一些原來關閉的大型零售店,在解封第一天的大半夜,就有人排隊等候開門,期待著進入店中大肆採購一番;健身房門口也排起了隊,人們那麼急切地想在封鎖三個多月以後,重新體驗大汗淋漓的感受。美甲店門口也有人排起隊,一位顧客稱她所作的美甲,在疫情期間沒有辦法到店家裡來維護,自己又沒辦法把它搞得好看,因此心中立下心願,解封後第一件事就是要來做美甲。

或許看到這些新聞報導的時候,你會心中暗笑,因為你也可能是那其中的一員。又或者,你會覺得難以理解,難道將近4個月的隔離解除後,人們最想做的只是這些嗎?到底什麼是我們心中最重要的事呢?當我們認真反省的時候,或許發現,我們心中所以為的重要的事情,真正看起來,可能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它卻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我們日常的行動和選擇,真實地反映了佔據在我們心中的是什麼。

神一再告訴我們,愛他敬畏他,順服他的命令應當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三千年前,猶大先知耶利米向當時的百姓發出嚴厲的警告,你們再不悔改歸向神,就要滅亡了。這警告如此嚴厲而沉重,以致沒有人願意聽他的。耶利米的意思是,宇宙間最重要的事情是跟隨那位創造萬物,又在一切艱難中施行拯救的神。這信息對於我們今天仍然一樣,我們的日常選擇、行為舉止是否反映出我們是跟隨神的人呢?我們是看神為最重要嗎?還是有很多事情正在奪去我們的心,使我們不能真正地歸向神呢?

牧聲 – 蔡小麗傳道 – 2021-10-10

  • Posted On October 8,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神是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呼召耶利米作先知的,而耶利米回應祂子民的需要,宣告神審判和盼望的信息。

在這個全球性的疫情下,華人長老會其中一樣最大的需要是甚麼呢?神如何呼召我們回應這個需要呢?

我們會眾中的長者們應是被關懷的一群。長者通常都比年輕一輩有較少的資源,適應能力較弱,也對科技較少接觸和認識。在疫情下,這些資源和能力是對保持身心康泰非常重要,所以長者就會吃虧。

根據去年底一項粗略的統計,我們教會共有約二百位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其中有大約二十位在護老院居住。為了有效地照顧長者的需要,教會用了專用在長者事工的基金,聘請了一位兼職長者關懷聯絡員。

從疫情開始,教會當中也有不少義工在忠心地照顧我們的長者。有一些義工每星期輪流打電話給長者。有一位長者開心地分享到其中一位義工一共打了超過三十次電話給她。也有一些義工為獨居的長者購買食物。所有愛心的行動和關懷都令長者感到被關愛。

鄧鄭丹瑜女士成為兼職長者關懷聯絡員後,協助我們統籌鼓勵長者的活動及訓練義工。在九月份我們舉行了一次在線團契聚會,有大約四十位婦女弟兄團契的長者參加,有一些長者未能使用線上會議平台,所以他們是用電話連線收聽。要透過網絡聯繫所有長者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在粵語堂的調查問卷中容納長者的意見,義工們接受了培訓,通過電話讓長者們表達對每個調查問題的意見。他們花了相當的時間與每位長者談論和分享。

有著這麼多的長者在我們中間,其實需要真的很大。一些長者可能被忽視了或有沒有得到他們所期望的關懷。如果您是一名長者又想更好地被關顧,請與我們分享您的需求。

與居住在護老院的,或一些交通或行動不便的長者保持聯繫是不太容易的。最近,有一位獨居的會友在摔倒後的第二天才被送往醫院。因為無論家人或教會都是在第二天才知道這個情況。

請大家都支持我們,在關懷長者事工上切切代禱好嗎?願主打開我們的眼睛和心靈,讓我們看到並回應會眾中的許多需求。

牧聲 – 張展熙傳道 – 2021-10-03

  • Posted On October 2, 2021
  • Categorized In 牧聲

“誰是我的鄰舍?”

一位猶太律法師提出的這個問題是耶穌所講的最令人回味和影響最大的比喻之一的開始(路加福音 10)。當我反思這個問題時,我注意到雖然基督的故事對正義和同情心的描述很深,但這個問題卻是非常人性化。質疑如何區分我們的“鄰舍”應該是誰,不僅僅是一個界限的問題,而且還是試圖找出上帝看“鄰舍”涵括之限度,推而廣之,作為上帝的跟隨者,看看誰是值得我們的關懷和善待。

在過去的兩個月裡,我和我太太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由於我們未能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推進我們與教會這個家有更深的關係,我們感到上帝在挑戰我們去思考上帝把誰安置在我們的生活圈子裡。 我們問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藉此機會認識我們真正的鄰舍,看看上帝是否為他們敞開大門讓我們去服侍呢?”。我們開始與我們的鄰居交談,問他們的故事,並打開了建立友誼的機會。

我們所經歷的只有對我們的祝福。我們能夠與不同年齡、文化、種族、性別認同和生活經歷的人認識並建立友誼。我已經能夠為他們其中的一些人祈禱,在困難的日子裡鼓勵他們,在美好的日子裡一起歡笑。

我這些鄰居其中一個曾經有去教會敬拜,但剛剛經歷了一段在信仰、心靈健康、婚姻和家庭方面深感沮喪的時期。我們開始一起跑步,彼此分享和祈禱成為了慣性。我認為我看到這是上帝“在曠野”使用我的一個例子。聖靈已經在他的心中工作,而我有幸成為他的醫治的一部分。我們試圖在目前的情況下找到順服上帝的途徑,很多為地區服務的大門就此為我們打開了,我們實在深深地受到祝福。

誰是我的鄰舍?

耶穌用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比喻是,作為其他人的鄰舍,就是要學會善待人,不管我們之間的差距如何,都要學會服侍和愛人。這個故事的寓意旨在挑戰我們對應該愛誰和擁護誰的看法。上帝對他的創造的愛是沒有限制的,只要我們試著去看,就會看見他是永遠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中工作著。

有時,挑戰和恐懼的時刻會導致我們退縮到自己的貝殼裡,並導致我們對鄰舍的關注減少了。但正是這些時刻,上帝呼召我們要更加勇敢,更有勇氣地愛我們周圍的人。向他們展示在教會建築物之外基督之光。隨著悉尼再次開放,我能否鼓勵你考慮如何在接下來的幾周、幾個月和幾年裡更深地愛你的鄰舍。問上帝,“誰是我的鄰舍?我怎樣才能進入袮為他們預備的事工?”